『都市芸研』第十三輯/中文提要

Top/『都市芸研』第十三輯/中文提要

中文提要

南壇水月庵陳家湖家族與笨港地域社會的變遷—以音樂活動為中心

李 孟 勳

本文以台灣笨港陳家湖家族之音樂活動為例,探討清代至今,台灣地域社會的變遷。陳氏於乾隆年間從福建渡台,後經營布商德發號致富並參加科舉,成為笨港的地方菁英。清末,第六代陳世南參加子弟團「集英社」,開啟了陳家的音樂之路。日治時期,第七代陳家湖參加西樂團「新協社」並成為指導者;戰後,第八代陳哲正成立「北港愛樂協會」,培育地方青少年音樂人才;第九代陳學孟任「北港國際音樂文化藝術節」藝術總監,陳家連續四代用音樂來參與地域社會。

從本文的研究可知,日治時期新發展的西樂社群,在1930年代被整合於台灣固有的村廟共同體內運作,傳統與現代並存,子弟團的發展達到高峰。但到了1980年代,因社會經濟變遷加速,宗族離散,社會結構轉型,傳統文化流失,音樂社群與信仰的關係逐漸弱化。

中國國產動畫與皮影戲—以1950年代為主

山下 一夫

1950年代前半時期,上影陸續製作受蘇聯影響的動畫片。1950年代後半時期以後,其中幾片改編成皮影戲,如:在1957年製作的湖南皮影劇目《採蘑菇》,是根據1953年的動畫片改變;1951年的動畫片《小貓釣魚》,也改編成海寧皮影劇目《小花貓釣魚》。到了1950年代後半時期,國產動畫採取民族路線,參考皮影戲1950年代新編的傳統故事劇目攝制動畫,如:1958年的動畫片《火焰山》是參考1955年的湖南皮影《火焰山》而成;1961年的動畫片《大鬧天宮》,參考1956年版京劇劇目的同時,也受到1950年代皮影戲的影響;1979年的動畫片《哪吒鬧海》也受到1950年代皮影劇目的影響。解放後形成的國產動畫與皮影戲互动的潮流,中國進入經濟改革開放以後慢慢地消失。

關於《中國古典戲曲序跋彙編》一書及其收錄在中國古典戲曲資料庫的意義

材木谷 敦

本文淺談蔡毅編《中國古典戲曲序跋彙編》(齊魯書社1989)作為研究資料的意義及其收錄在中國古典戲曲資料庫(http://ccddb.econ.hc.keio.ac.jp/wiki/)的意義。該書雖有小疵,但內容豐富,可供參考,將該書內容收錄在資料庫,則更為有用。

中國古典戲曲資料庫的現狀與課題

千田 大介

中國古典戲曲資料庫(http://ccddb.econ.hc.keio.ac.jp/wiki/),已經成功數字化四百多種元明雜劇、一百五十多種南曲傳奇,以及戲曲論著、工具書目錄等,正在進行整理和上傳工作。面對在中國大陸地區的超大規模古典資料庫開發,本資料庫的基本戰略定在;一、古典戲曲研究人員較少,而具有很高文化價值,瞄準這個「利基市場」。二、通過精細加工,建構古典戲曲研究資料庫。本資料庫採用MediaWiki系統,用其「分類」、「匯入」等功能把戲曲本文、曲牌、目錄、白話詞彙等等有機地聯繫在一起,將要實現滿足戲曲研究需要的綜合性專業網上資料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