顧曲麈談/第三章度曲

Top/顧曲麈談/第三章度曲

第三章度曲

今人之能歌崑曲者。百人中殆不滿二三。卽此二三人中。眞能歌曲者。且鮮一見也。昔之習曲者。大抵淹雅博洽之士。其於詞章之學。探索素深。平仄四聲陰陽之際。辨別淸晰。偶遇曲中詞句。稍有不甚了然處。卽能翻檢而知之。故別字總不出之於口。今則學校教授。音韻廢而不講。學者年至弱冠。而於平仄且瞢如焉。遑論四聲。遑論陰陽淸濁乎。以之習曲。自然難之又難矣。其有一二好事者流。慕詞曲之美名。竊欲自附於風雅。其視度曲之道。僅等諸博弈游戲之具。旋宮未喩。安問宮商。正犯未明。謬然點拍。推其居心。以爲我輩祇求自適。原非邀人賞鑒。卽有乖誤。本自無妨也。積此二因。於是度曲者。遂不復探賾索隱。而元音日以晦滅。且近今曲師。率多不識丁字。每折底本。總有幾十別字。學者旣無家藏院本。足以校對。不過就文理之通否。略加修正。而好曲遂爲俗工敎壞矣。抑知淸客之與賤工。文人之與技師。所以區別者在何點。不揣其本。而衆楚羣咻。無怪乎爲有識者所笑也。當乾隆時。長洲葉懷庭先生。曾取臨川四夢及古今傳奇散曲。論文校律。訂成納書楹譜。一時交相推服。乃至今日。習此譜者。迄無一人。問之、則曰。此譜習之甚難。且與時譜不合耳。余曰、非習之者畏其難。恐敎之者畏其難也。夫爲學之道。苟因其難能。而別求一易也者。以期合乎前哲。吾知古今以來未有若是者也。度曲且難。又安論他學哉。且懷庭之譜。分別音律。至精至微。其高足鈕匪石。曾云有哀祕之聲。不輕傳授。略見龔璱人定庵集中。然則欲求度曲之妙。舍葉譜將何所從乎。而今之俗工。偏視爲畏塗也。則尙何硏究之足云。元音未沒。牙曠難期。願與海內知音君子。一爲商搉焉。

(一)五音 喉、舌、齒、牙、脣。謂之五音。此審字之法也。詳見等韻切韻諸書。最深者爲喉音。稍出者爲舌音。再出在兩旁牝齒間爲齒音。再出在前牡齒間爲牙音。再出在脣上爲脣音。雖分五層。其實萬殊。喉音之淺深不一。舌音之淺深亦不一。餘三音皆然。故五音之正聲皆易辨。而於交界之處則甚難。顧其界限則又井然不紊。一口之中。並無此疆彼界之別。而絲毫不可相混也。每字之聲。必有一定之格。而字形又有大小闊狹長短尖鈍之分。故每字皆有口訣。不得口訣。則大非大而小非小。出聲之際已偏。引長其音。遂不知所歌何字。而五音紊亂矣。鍊準口訣。則字字皆有歸束。如東鍾韻。東字之聲長。鍾字之聲短。縱字之聲尖。翁字之聲鈍。又如江陽韻。江字之聲闊。臧字之聲狹。堂字之聲大。將字之聲小。細心分別。其形顯然。要在口訣不差。口訣雖不外喉舌齒牙脣。而細分之則無盡。有喉出脣收者。有喉出齒收者。不可勝計。此外又有落腮穿牙覆脣挺舌透鼻諸法。總要將此字識眞念準。審其字音在口中何處着力。則知此字必如何念法方確。而於大小闊狹長短尖鈍之內。犁然居爲何等矣。人之聽此字者。無不知其爲何字。雖絲竹嗷嘈。仍復一絲不走也。

(二)四呼 開、齊、撮、合。謂之四呼。此讀字之法也。開口謂之開。其用力在喉。齊齒謂之齊。其用力在齒。撮口謂之撮。其用力在脣。合口謂之合。其用力在滿口。欲讀此字。必得此字之讀法。則其字音始眞。否則終不能合度。顧此非喉舌齒牙脣之謂也。蓋喉舌齒牙脣者。字之所從生。開齊撮合者。字之所從出。喉舌齒牙脣五音。各有開齊撮合。故五音爲經。四呼爲緯。經緯旣明。斯綱舉目張。音正調合矣。例如西樓記樓曾第一句。慢整衣冠步平康七字。慢字是陽去聲。爲脣出齒收音。四呼中屬開。整字是陰上聲。爲齒音。四呼中屬齊。衣字是陰平聲。爲齒音。四呼中屬齊。冠字是陰平聲。爲喉音。四呼中屬撮。步字是陽去聲。爲脣音。四呼中屬合。平字是陽平聲。爲脣出齒收音。四呼中屬齊。康字爲陰平聲。爲舌音。四呼中屬開。每一曲中。必須如此分析明白。纔無別字。蓋工尺旁譜。僅分四聲陰陽。而出字讀字之法。全在度曲之人。五音四呼。一有紊亂。則所歌非其字矣。願世之學者。勿畏其難。一任俗工之零落夾雜。而奉爲金科玉律也。

(三)四聲 平上去入。謂之四聲。每聲各有陰陽。共有八聲。此八聲唱法各異。偶有不愼。往往毫釐千里之誤。聽曲者當在此注意。不可以喉音淸亮。而遂擊節歎賞也。四聲之中。平聲最長。入聲最短。故長者平聲之本象也。惟上去皆可唱長。卽入聲派入三聲。亦可唱長。然則平聲之長。何以別於三聲乎。蓋平聲之音。自緩。自舒。自周。自正。自和。自靜。若上聲必有挑起之象。去聲必有轉送之象。入聲之派入三聲者。各隨所派成音。故唱平聲。其訣尤重在出聲之際。得舒緩周正和靜之法。自與上去迥別。乃爲平聲之正音耳。至於陰陽之分。全由自行辨別。大抵陰平之腔必連續而淸。歌時須一氣呵成。陽平之腔。其工譜必有二音。其第一腔須略斷。切不可連下第二腔。若旣至第二腔。則又須一氣接下。至腔格交代淸楚爲止。此平聲唱法之道也。

上聲唱法。亦只在出字時分別。方開口時。須略似平聲。字頭半吐。即須向上一挑。方是上聲正位。蓋上聲本從平聲來。故上聲之字頭。必從平起。若竟從上聲起。則其聲一響已竭。不能引長。迨聲竭而復拖下。則反似平聲矣。故唱上聲甚難。一吐即挑。挑後不復落下。雖其聲長唱。微近平聲。而口氣總皆向上。不落平腔。乃爲上聲之正法。此言陰上聲也。若陽上則出聲宜稍重耳。

去聲唱法。總以有轉送爲主。何謂轉送。蓋出聲時不卽向高。漸漸泛上而回轉本音。如橢圓之式是也。以北曲論。則用凡字音者。大半皆在去聲。以南曲論。則凡屬去聲字。總皆於收音處略高一字。俗謂之豁。凡豁之一法。必在去聲上用之。故北曲於去聲上。有

六五六凡工。

五伬仩亿五

者。南曲則用

四尺上。

上工尺上四

者。皆是也。故唱去聲。須沈着。無論陰陽。總當以轉送爲主也。

入聲唱法。以斷爲最宜。所謂斷者。於字之第一腔。即鑿斷勿連。所以別於三聲也。惟陰入宜輕。陽入宜重。此須辨別而已。但北曲無入聲。而以入聲諸字。俱派入三聲。蓋以北人言語。本無入聲。故唱曲亦無入聲也。然必分派入三聲者。何也。北曲之妙。全在於此。蓋入聲本不可唱。唱而引長其聲。卽是平聲。南曲唱入聲無長腔。出字卽止。其間有引長其聲者。皆平聲也。何則、南曲唱法。以和順爲主。出聲拖腔之後。皆近平聲。不必四聲鑿鑿。故可稍爲假借。至北曲則平自平。上自上。去自去。字字淸眞。出聲、過聲、收聲。分毫不可假借。故唱入聲。亦必審其字勢。該近何聲。及可讀何聲。派定唱法。出聲之際。歷歷分明。亦如三聲之本音不可移易。然後唱者有所執持。聽者分明辨別。此眞探微之論也。

欲求字音之準。而一時或認不明晰者。則用范昆白中州韻。或周少霞中州全韻。王鵕之音韻輯要。皆可檢查而知。周韻又每字有出口之法。更易尋討者也。

(四)出字 出字之法。分爲頭、腹、尾、三種。世間有一字。卽有一字之音。其音初出口時。謂之頭。音旣延長。而不走其聲者。謂之腹。及後收整本音。歸入原韻之音。謂之尾。例如簫蕭二字。本音爲蕭。然其出口之字頭。與收音之字尾。並不是蕭。若出口作蕭。收音作蕭。其中問一段正音。並不是蕭。而反爲別一字之音矣。且出口作蕭。其音一洩而盡。曲之緩者。如何接得下板。故必有一字爲之頭。以備出口之用。有一字爲之尾。以備收音之用。又有一字居其中間。爲聯絡頭尾之音。卽所謂腹音也。字頭爲何。西字是也。字尾爲何。夭字是也。字腹爲何。兮字是也。合西兮夭三字。而蕭字之音出矣。字字皆然。不能枚舉。絃索辨訛等書。載此頗詳。閱之自得。要知此等字頭字尾。及腹音。乃天造地設。自然而然。非由扭揑而成者也。其實卽是反切之法。而多一腹音而已。篇海字彙等書。逐字載有註脚。以兩字切成一字。其兩字之上一字。卽爲字頭。下一字卽爲字尾。惟不及腹音者。以切音爲識字之用。非如歌曲之必延長其聲。故不必及此也。無此上下二字。切不出中間一字。其爲天造地設可知。此理不明。如何唱曲。出字一錯。則一曲之中。所歌皆別字矣。語云。曲有誤。周郞顧。苟明此道。卽遇最刻之周郞。亦不能拂情而左顧焉又頭腹尾三音。皆須隱而不露。使聽者聞之。但有其音。並無其字。方爲上乘。若一有痕迹。反鉤輈格磔矣。

(五)收聲 世皆知出字之法爲重。而不知收聲之法爲尤重。蓋出一字而四呼五音四聲無誤。則其字已的確可辨。此猶人所易知也。惟收聲之法。則不但當審之極淸。尤必守之有力。自出聲之後。其口法一定。則過腔轉腔。音雖數折。而口之形與聲。所從出之氣。俱不可分毫移動。蓋聲雖同出於喉。而所着力之處。在口中各有地位。字字不同。如開口之喉音。其聲始終從喉着力。其口始終開而不閤。閉口之舌音。其聲始終從舌着力。其口始終閉而不開。其餘字字皆然。斯已難矣。至收足之時則尤難。蓋放吭出聲之時。氣足而聲縱。尙可把定。至收末之時。則本字之氣將盡。而他字之音將發。勢必再換口訣。略一放鬆而咿啞嗚之聲隨之。不知收入何宮矣。故收聲之時。必須將此字交代淸楚。何謂交代。一字之音。必有頭腹尾三音。必將此三音洗發已盡。然後再出下一字。則字字淸楚。若一字之音未盡。或巳盡而未收足。或收足而於交界之處。未能劃斷。或劃斷而下字之頭。未能矯然。皆爲交代不淸。况聲音愈響。則聲盡而音未盡。猶之叩百石之鐘。一叩之後。即嗚他器。則鐘聲方震。他器必若無聲。故聲愈響則音愈長。必尾音盡而後起下字。而下字之頭。尤須用力。方能字字淸澈。否則反不如聲低者之出口淸楚也。凡響亮之喉宜省焉。

(六)歸韻 唱曲能令人字字可辨。不但平上去入四聲準。開齊撮合四呼淸而已也。四聲四呼。止能於出聲之時。分別字頭。使人明曉。至出字之後。引長其聲。卽屬公共之響。況有絲竹一和。尤易混人。譬如簫管之音。雖極天下之良工。吹得音調明亮者。祇能分別工尺。令聽者一聆而知其爲何調。斷不能吹出字面。使聽者知其爲何字也。蓋簫管止有工尺無字面。此人聲之所以可貴也。四聲四呼淸。則出口之字面已正。苟不知歸韻之法。則引長之字面。仍與簫管同。故尤以歸韻爲第一。歸韻之法如何。如東鍾字。則使其聲出喉中。氣從上腭鼻竅中過。令其聲半入鼻中。半出口外。則東鍾歸韻矣。江陽則聲從兩頤中出。舌根用力。漸開其口。使其聲朗朗如叩金器。則江陽歸韻矣。支思則聲從齒縫中出。而收細其喉。徐放其氣。勿令上下齒牙相遠。則支思歸韻矣。能歸韻則雖十轉百轉。而本音始終一線。聽者卽從出字之後。驟聆其音。亦確然知爲某字也。四聲四呼者。出字之時用之。歸韻者。收字之時用之。度曲者不可不遵也。

(七)曲情 唱曲之法。不但聲之宜講。而得曲之情爲尤重。蓋聲者。衆曲之所盡同。而情者一曲之所獨異。不但生旦丑凈。口氣各殊。凡忠義奸邪。風流鄙俗。悲歡思慕。事各不同。使詞雖工妙。而唱者不得其情。則邪正不分。悲喜無別。卽聲音絕妙。而與曲文相背。不但不能動人。反令聽者索然無味矣。然此不僅於口訣中求之也。樂記曰。凡音之起。由人心生也。必唱者設身處地。摹倣其人之性情氣象。宛若其人之自述其語。然後形容逼眞。使聽者心會神怡。若親對其人。而忘其爲度曲矣。故必先明曲中之意義曲折。則啟口之時。自不求似而自合。若世之止能尋腔依調者。雖極工亦不過樂工之末技。而不足語以感人動神之微義也。

以上諸條。度曲之大旨如此矣。若妙契筌魚。而尋味於酸鹹之外。則神而明之。存乎其人。要亦不外乎此也。惟尙有一事。爲度曲家所不及知。及知之而未能盡通其癥結者。則製譜之法是矣。學者唱曲之際。若遇牌名相同之曲。其上一支工尺。與下一支工尺。往往有絕然不同之處。亦嘗深知其故乎。(如琴挑之懶畫眉四支、朝元歌四支、又折柳陽關之寄生草四支、解三醒四支、之類。)此卽製譜之法也。每一曲牌。必有一定之腔格。而每曲所塡詞曲。僅平仄相同。而四聲淸濁陰陽。又萬萬不能一律。故製譜者審其詞曲中每字之陰陽。而後酌定工尺。又必依本牌之腔格而斟酌之。此所以十曲十樣。而卒無一同焉者也。文人不知此理。輒以舊曲某齣。作爲藍本。即用某齣之工尺。以歌新詞。此眞大謬不然也。謂余不信。即以舊譜證之可乎。樓會中懶畫眉。第一支云。慢整衣冠步平康。第二支云。夢影梨雲正茫茫。起首兩句。同是。仄仄平平仄平平也。而二句工尺則不同。何也。蓋製譜之道如是也。慢整與夢影四字。第一字皆陽去聲。第二字皆陰上聲。故慢整二字上之工尺。用

四上合?。

夢影二字之上。亦用

四上合?。

衣冠二字。皆屬陰平聲。梨雲二字。皆屬陽平聲。聲旣不同。工尺自異。故衣冠二字上。用

()(、△)()

而梨雲二字之上。則用

()()()()

(俗譜作 ()()()() 誤、宜從納書楹、)不如是則字音不準也。步平康三字。與正茫茫三字。一爲陽去、陽平、陰平。一爲陰去、陽平、陽平。又是不同。故步平康用

()()()()(Ⅹ└)()()(、└△└)()()(。└—└)

而正茫茫用

()()()()(Ⅹ└)()()()(、。)

其省去一贈板。故亦省去一正板耳。(說見後)即此一句論之。其異同之點。已若是。况在一套乎。此牌名雖同。工尺終無不異也。若必欲用舊工尺。除非塡詞時。按舊詞之陰陽。而一一確遵之。庶幾無扭揑之病。顧塡詞者如幽桎梏。一步不可自由。則未太苦矣。與其詞去就譜。何如譜去就詞之爲愈也。余故略論之焉。

(甲)別正贈 南曲之板。有正有贈。何謂正板。即每一牌中一定不易之板。如嘯餘、大成、南詞定律、諸譜。每曲之旁有點畫者是也。其類有三()爲頭板()爲腰板()爲截板。檢舊譜即可知之。何謂贈板。卽曲中句上。本可不用板。歌者欲其和緩美聽。而加贈板式。使其聲之緩弛者是也。其類亦有三()爲頭贈板(%)爲腰贈板()爲浪板。頭贈、腰贈。曲中常用之。惟浪板不常用。須於曲情急促中加入之。以爲歌者換氣之地而已。南曲每曲之正板。各有定式。不可移易。雖襯字至多。而板式終不可亂也。大抵南曲一套中。其第一第二第三數支。曲必用贈板。入後戲情愈緊。則贈板可以不用矣。例如樓會。懶畫眉兩支。楚江情一支。皆用贈板者也。末後大迓鼓二支。乃不用贈板矣。餘齣齣皆然。製譜者須審明戲情之緩急。何曲用贈板。何曲不用贈板。然後依曲詞之字音。分別陰陽。酌定工尺。自無差謬矣。今列一例如下

〔桂枝香〕()公名(、。)請這()生宿(、。)俏書生、小姐、聰明。()伴讀、梅香()(、。)關睢()逑。()睢好逑。()情迤(、。)()園行(、。)感得那()(、。)()眞難(、。、)綿纏不自(、。)

(吳石渠療妬羹曲)此不用贈板者。

〔桂枝香〕()(%)(、Ⅹ)請這()(%)宿()()()(Ⅹ、)(Ⅹ—)()()(%)(、Ⅹ、)(%)()()(—%)()()()()(、Ⅹ)()()()()感得那()()()()(、Ⅹ)眞難(、Ⅹ、)綿()不自(、Ⅹ)此用贈板者。

(乙)分陰陽 四聲之陰陽。已見第一卷曲韻中。苟一翻檢。便易明了。獨曲中字音。編入工尺。須就其陰陽而定之。大抵陰聲宜先高後低。陽聲宜先低後高。無論南北諸曲。皆如是也。四聲之中。讀時以上聲爲最高。唱時以上聲爲最低。陰上尤宜遏抑。而唱時又須向上一挑。故譜陰上聲字爲尤難。去聲之陰聲。宜斟酌。要上不類陽上。下不類陽去。方爲得當。至若平入二聲。最易辨晰。入聲宜斷。平聲宜和。此其大較也。製譜之法。最不易說明。緣細微曲折之處。非口授不明。自來文人。但知塡詞。不知訂譜。往往脫稿後。付優人樂師。爲之點拍。而己反就樂師學歌。於是自己新詞。轉向他人敎授。不亦可笑之極乎。故陰陽不分。總不能與語訂譜之道也。余旣論其例。復舉二詞以爲式。以爲知音者細較焉。(字旁爲平聲。卜爲上聲。厶爲去聲。入爲入聲。其陽聲則字上加圏。襯字則用小字。)

1.png

就以上二支細察之。則陰陽正贈。分明淸晰。學者苟明其工尺異同之理。則製譜之道。得其奥矣。余思度曲之道。總以魏良輔曲律爲主。而世之未見者正多。今附錄於此。惟節取數則。不能全也。

一擇具最難。聲色豈能兼備。但得沙喉響潤。發於丹田者。自能耐久。若啓口拗劣。尖粗沉鬱。自非質料。勿枉費力。

一初學先引發其聲響。次辨別其字面。又次理正其腔調。不可混雜强記。以亂規格。如學集賢賓只唱集賢賓。學桂枝香只唱桂枝香。成熟後。移宮換呂。自然貫串。

一五音以四聲爲主。四聲不得其宜。則五音廢矣。平上去入。逐一考究。務得中正。如苟且舛誤。聲調自乖。雖具遶梁。終不足取。其或上聲扭做平聲。去聲混作入聲。交付不明。皆做腔賣弄之故。知者辨之。

一生曲貴虛心玩味。如長腔要圓活流動。不可太長。短腔要簡徑找絕。不可太短。至如過腔、接字、乃關鎖之地。有遲速不同。要穩重嚴肅。如見大賓之狀。

一拍乃曲之餘。全在板眼分明。如迎頭板隨字而下。徹板。(卽腰板)隨腔而下。絕板腔盡而下。有迎頭慣打徹板。絕板混連下一字迎頭者。此皆不能調平仄也。

一曲須要唱出各樣曲名理趣。宋元人自有體式。如玉芙蓉、玉交枝、玉山供、不是路。要馳驟。針線箱、黃鶯兒、江頭金桂。要規矩。二郞神、集賢賓、月雲高、念奴嬌序、刷子序。要抑揚。撲燈蛾、紅繡鞋、麻婆子。雖疾而無腔。然而板眼自在。妙在下得勻淨。

一北曲以遒勁爲主。南曲以宛轉爲主。各有不同。至於北曲之絃索。南曲之鼓板。猶方圓之必資於規矩。其歸重一也。故唱北曲而精於呆骨朵、村里迓鼓、胡十八。南曲而精於二郞神、香遍滿、集賢賓、鶯啼序。如打破兩重禪關。餘皆迎刃而解矣。如右所述。度曲製譜之法略備矣。所以論製譜之理者。以此道衰息已久。文人新詞。其被諸管絃者至少。有詞而無聲。實則不知譜也。往余少時。猶得見兪蔭甫先生。先生年八十時。曾作北曲一套。詩集中所謂自製人間可哀曲。嗚嗚唱向草堂前者是也。其曲全倣洪昉思長生殿中之彈詞一折。雖襯貼字面。亦多依之。旣成。令優人中有名阿掌者歌之。即用昉思之譜。一字不易也。天下寧有是理乎。先生學術。爲一代泰斗。詞曲之道。本非所長。余之所以言此者。蓋以見製譜識曲之人。世不可得。苟得其人。則先生此曲。儘可另訂一譜。而惜乎當日余尙不足語於斯也。近世度曲之家。計吳門海上。不下百人。而能訂譜者。實十不得一。故於此帙。略示門徑而已。惟閉門造車。出門未必合轍。海內知音。有以匡正之。幸甚。


添付ファイル: file1.png 960件 [詳細]